About LIN Hung-Hsin's Artworks

Reviews

虛擬化的真實生活—林宏信新作《夢蝶,蝶夢,蝶夢蝶》

文│陳貺怡 Chen Kuang-Yi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副教授兼系主任、所長

昔者莊周夢為蝴蝶,栩栩然蝴蝶也。(自喻適志與!)不知周也。俄然覺,則蘧蘧然周也。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?蝴蝶之夢為周與?
(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。……此之謂物化。)
-《莊子, 內篇》,〈齊物論〉

   中國思想家莊子曾提出一個哲學問題:人如何認識真實?究竟是莊周夢蝶,還是蝶夢莊周?夢與真實若不能劃分界線,人將毫無能力分辨夢境與真實。

    長久以來,畫家用畫筆擬仿真實,企圖透過畫布打開一扇開向自然的窗戶;但隨著攝影術的發明,影像的擬真改變了人們的觀看經驗。隨之而來的科技時代,從電影、電視、3D互動裝置,乃至現代人習以為常的網路遊戲、數位影像,工程師利用電腦特效顛覆人們的感官體驗,不斷挑戰虛擬實境的可能性,竟然像莊周夢蝶一樣的模糊了真實與夢境的界限,甚至還不斷的開發新的可能。然而虛擬世界也因此滲入真實生活,甚至取而代之。連人際關係也難逃虛擬化的命運:電腦、手機、互聯網、臉書、Line、視訊……,在在徹底顛覆了人類的行為模式。人們物化了網路世界,卻也虛擬了真實生活。

    林宏信長期以來關注城市異動與當代生活面貌,挪用班雅明( Walter Benjamin, 1892-1940 ) 取自波特萊爾(Charles Baudelaire, 1821-1867)的「晃遊者」 (Flâneur),轉化成畫中的主要人物,將自我的觀點投射其上,如偵探般的搜索、撿拾城市生活的片段,化作創作的材料。此次即將於12月10日高雄藝術博覽會(駁二特區)展出的三件新作,以上述命題作為對當代城市生活形態的反思:在以電路板圖案虛擬出的山川景緻中,翩翩飛舞著具象寫實、瞬影與平面網印三種型態的蝴蝶,畫中人物時而逼真,時而幻化成蝶,平面符碼與立體寫實的人物既矛盾又和諧的並存,彷彿網路與現實共構而成的當代生活。

    至於畫中人物的臉為何厚塗著一層白?林宏信曾經如此自述:

是為了去角色,讓他們扮演我所投射的角色,當然,觀眾也可以投射自己的情緒在其中。這樣的做法,改變了我們習以為常關於臉的溫度與意義,也試圖抹去「過剩的存在性」。去除膚色或裝扮後,臉龐反而呈現出最真實的樣子,沒有髮型或其他裝扮的遮掩,表情自然透出某種靈性。

    白臉的主角晃遊於奇夢之中,時間彷彿被凝結住了。極度嚴苛的畫面,好似停滯而平靜的湖,讓一切看起來緩慢又略帶沉悶;鋪天蓋地的灰色是籠罩於表面的外衣,抑制了隱藏其中的騷動與不安;好似一只玻璃杯注滿了到達臨界張力的水,隨時可能溢出或崩流。

當主角「晃遊者」窺探並檢視著真實與虛擬的界限,臉上出現的蝶翼印記卻正回應著莊周的提問:究竟是莊周夢蝶,抑或蝶夢莊周?此次展出的三件作品雖分別命名為〈夢蝶〉、〈蝶夢〉、〈蝶夢蝶〉,但其實每一件都回應著同一個命題:〈夢蝶〉即是〈蝶夢〉即是〈蝶夢蝶〉。正如克里斯多夫·諾蘭的電影《全面啓動》(Inception)中因著盜夢、築夢,不知道此刻究竟生活在哪一層夢境,或是哪一層的真實中,而不斷重複著弔詭而迂迴的繞口令,誠如斯特魯佩爾 (L. Strumpell.)在1877年的著作《夢的本質與起源》中下的結論:「在夢中,很幸運地,我們能夠失去對清醒意識的有條理內容和正常行為的記憶。」